□陆小鹿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栖息地。傅月庵写过一段文,描绘了当年台北重庆南路的书香胜景:“黄昏时分,下班等车的学生、上班族常就近踅进店内低头浏览,一边看书一边注意公交车动静。谁想买书,第一个念头便是‘到重庆南路找去!’逢到年终打折特卖,店门口红布条翻滚,熙来攘往的人潮,加上骑楼的书报摊,往往挤得摩肩接踵,水泄不通。”——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也是一个爱逛书店的人,书店曾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记。刚移居到上海时,我在襄阳南路上班,每天从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下站。那个站头当时开设了一家季风书园。新出版的书会在门口叠高展示。搭地铁回家时,我常会先到季风里逛一圈,翻翻新出的书,站在那里看上一会。我家书橱里的王小波、钱锺书、海子……都是那时在季风里一本本买回来的。倘若不赶时间,有时还会坐在季风书园的咖啡吧里,喝杯咖啡,吃块蛋糕,看看书,做做笔记。彼时,家乡的书店还没有一家会提供咖啡,所以,又像咖啡厅又像图书馆的季风很得我心,仿佛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后来我走上写文投稿的道路,想来那就是浸淫季风书园的收获。
上海有很多书店,独立书店也是不容忽略的一道风景线。记得有一年逛绍兴路,邂逅到一家藏在老房子里的诗集书店。店主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文学青年,他说,开这家店只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爱诗歌的读者有一个相逢相知的场所。他们会自己举办诗歌节,组织诗会,优秀的作者还会帮他们联系出版诗集……而店里的每本书都是店主亲手挑选的,每周末他都会去文庙淘二手书,很多珍贵的“孤本”如今就摆在书架上,等待有缘人抱走。那天下午,诗集书店里还来了一对热爱文学的年轻夫妇,我坐在店内一隅,听他们边淘书边聊着张枣、里尔克、萧开愚……小小书店营造出来的诗意气氛打动了我,忍不住感慨那真是一个理想的下午。
某个夏夜,去上海徐家汇公园散步,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我跑到附近的衡山和集书店躲雨,恰逢书店在举办讲座“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朋友圈”。索性坐下来,听讲座,嘉宾用俄语朗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穿裤子的云》,第一次听俄语读诗,真好听呀。如今的书店,时常会举办一些文化讲座,为读者提供了与作家面对面见面的机会,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书店多出一份平易近人的亲切之感。这些年,我在很多书店里蹭过各种类型的讲座,文学、音乐、诗歌、绘画……不花一分钱却能享用到一场艺术盛宴,这是书店赠给读者的福利大餐。
书店,屏蔽了外在的喧嚣与不安,赋予我们内心一片安宁,读书带给人无形的力量。如今,实体书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之下,经营更难。陕西南路季风书园早已关闭,台北敦南诚品也关闭了,北京最美书店老书虫也关闭了,让人唏嘘不已。所幸,还有一些书店,仍在苦苦坚守着信念、理想和情怀。我想,此时此刻,所有热爱书店的读书人,都应该为书店出一份力。在享受它提供的优雅氛围时,请掏出钱包,哪怕买一本书,或者,喝一杯咖啡,买一个文创用品也好。
否则,难以想象,当一座城,了无一所书店,我们的灵魂还有什么安放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