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吴志巧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由来已久,只是各地城市均未给予完全的合法化,一直是一种边缘经济。
最近,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就业危机,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助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多个城市放宽了对“地摊经济”的管制。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再次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此前,中央文明办也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时间,多地为临时占道经营“松绑”,地摊经济概念股涨停,“摆摊神车”横空出世……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近7天“摆摊技巧”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暴涨655%。在总理的号召之下,“地摊经济”正呈现火热的发展态势。
诚然,地摊经济方便实惠,所具备的活力,能有效拉动内需,在“稳就业保民生”背景之下,有着促进就业、活跃经济的现实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鼓励地摊经济发展也给城市治理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带来了新的课题和考验——如何在把地摊作为支持中低收入居民就业的举措之后,有力保证市容和环境卫生秩序,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对此,结合我市实际,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作探索:
一是用好便民疏导点。过去取缔地摊,并非没有原因。一方面,地摊经济的管理难度相当大,商贩们只要一辆小推车,就能四处游走,在路边摆摊营生,影响市容市貌;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大,不便管理,无法合法合规化。我市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主动顺应群众实际需求与城市管理需要,在城区合理设置12处便民疏导点,既给流动菜农“安了家”,又缓解了“管理难”。而一到晚上便空闲下来的疏导点,完全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地摊集中点,既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对于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又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引导流动摊贩进疏导点经营,让“颠沛流离”的流动摊点由此“安家落户”,既可解决经济收入问题,又便于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管理,真正实现“市容”“繁荣”两不误。
二是巧借商业综合体。从今年5月开始,南京市由城管、商务部门牵头,组织商家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秩序的前提下,规划设置了134处“外摆市集”,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商业综合体周围的广场空地,也有不少是在商业步行街内设置外摆,而且出摊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对此,我市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引导商贩在吾悦广场、文峰大世界、文峰城市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周边集中摆摊,划设范围、明确时间,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与商场超市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增加消费和收入。
三是教育管理相结合。无论是文明城市建设,还是市容环境维护,都需要市民文明素质的支撑。相对集中于便民疏导点或商业综合体周边,先申请后摆摊,既便于城管部门指导督促摊贩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收运处置等工作,不至太多垃圾增加环卫工作量,又便于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把好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人员健康关,尽量避免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发生。从而,既顾全了城市的“面子”,又照顾了摊贩的“肚子”。同时,采取商贩摊主容错纠错等柔性执法,重教育轻处罚,引导摊贩文明守法经营,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群众“真金白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每一位市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